师德师风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详情
身谦为躬,诲人不倦;锐意进取,共图发展——第八届“十佳师德标兵”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时绘事迹材料
分类:师德师风  作者:  编辑:湖北大学工会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4日 17:45  阅读量:

 

王时绘,男,1965年生,湖北武汉人,教授。现任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湖北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税务信息网络中心-湖北大学信息网络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湖北省“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研究中心”负责人,“湖北大学—贵州地税电子税务研究中心”负责人,“湖北大学—贵州地税研究生工作站”负责人。王时绘教授作为20多名教师、60多名研究生、20多名本科生组成的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科研团队的组建人和负责人,近三年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经费2000多万元,获得软件成果登记3项,软件著作权8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曾被评为湖北大学“十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投身教育行业乃一段无法割舍之情
王时绘出身于教育世家,父母都是知名高校的老师。从小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让他对教师这个行业有着别样的感情。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从小,家里最多的就是学生,哥哥姐姐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到现在,每年从全国各地回来看望老师的成功人士也是络绎不绝,这些都是父母一辈子的精神财富,也是从小埋在他心中向往的人生场景。从教近三十年,在计算机这个行当里,身边有许多老师、同事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选择离开学校,走进企业;也有许多企业拿出天价高薪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但都被他拒绝了。当一名人民教师、从事教育行业是王时绘此生最坚定的信念,也是最割舍不了的一段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坚守身正为范是一身大义凛然之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必须立足道德和智慧这两大基础之上。前者是为维持美德,后者为防御别人的恶德而自卫。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作为老师,先要教学生做人,先成人,再成才;教人的资本是身正,言传且身教。
在课堂教学上,王时绘从来是一丝不苟的。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变化很大,同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内容每年都不同。为了让学生能够接收到最前沿的知识内容,每年的课程他都会重新整理,新建教案。面对治学如此严谨的老师,学生们对他是又爱又怕。爱他像父辈一样真心对待学生的成长,怕他在学问面前的毫不留情,铁面无私。
在科学研究上,王时绘是热情忘我的。他对专业技术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的热情达到了痴狂的程度。秉承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实精神,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战斗在工作的一线。多年来他身体力行,为保质保量、精益求精地完成研发任务,牺牲全年假期,每天加班加点。团队的老师和研究生每每看到凌晨23点,王老师的实验室的灯还亮着;组会结束了,最后一个走的还是他都感到自愧不如。用大家的话说,有王老师做榜样,根本没有不努力的理由。
2013年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建院时,在校领导的嘱托和全院师生的期盼中,王时绘毫无争议的当上了学院院长,肩负了更重的担子。为了既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又能兼顾科研与教学,他给自己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工作计划与目标。身正为范,一身正气,是他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
开拓产学研融合谋划工科发展之路
在综合院校的大环境里,如何让纯工科学院发挥自身特色,稳步发展,是作为院长的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与文科院系比拼学生综合素质,还是跟理科院系比拼高水品文章呢?作为院长,王时绘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们的目标有三点:如何让学生落得实惠,发展成才是第一点;服务地方经济,让学院学科可持续性发展是第二点;让老师们精神物质上得到提升,提高职工幸福指数是第三点。产学研融合是工科学院发展的理想之路。
学院建院三年来,学院率先进行教师分级分类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勇于为工科类学院发展探索新路子,推进学校发展。他带领全院教师成功新增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2个校企共建研发平台、2个本科专业以及多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他的带领下,新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连年超额完成科研任务,各项考核均达到优良等次。王时绘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中央预算内项目网络直报系统”受到教育部袁贵仁部长高度赞扬并亲笔批示“直报系统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工作”;与教育部、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湖北省教育厅、贵州省地税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发的湖北大学琴园小区选房缴费系统、车位选择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极大方便了教师工作和生活,为湖大数字校园工程做出突出贡献,为学校节省了很大一笔研发资金。
王时绘教授时时注重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升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倡导教学改革,将前沿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环节学时;鼓励教师凝练学科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服务地方发展,在实践中共同进步。他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和“团队合作制”相结合的指导体系,执行“项目驱动”的有序培养制度和项目管理规范,每年将硕士研究生送到北京、贵州及省内实际科研项目一线中去锻炼,构建从本科低年级开始直接参与面向生产实际科研项目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项目中学、项目中用”的教学理念,将项目案例引入课堂,促进教学改革,他培养的研究生深受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达到100%
时刻关爱渡人不忘教育本真之魂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为魂”,王时绘就是这样一位老师。这百人的大团队,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都是他的学生,对于他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发展,他都像家人一样倾心关注,也像家人一样给与不客气的批评。
王时绘教授对学生严格是出了名的,团队中的年轻教师往往难于把项目工作思考完善,计划、方案被要求一改再改……王老师知道这些青年教师精力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总是把更多的科研经费用在这些老师身上,拿更多的荣誉鼓励他们成长。自己带的研究生论文、学生参与的课题,王老师都是手把手的指导,一遍遍的修改;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们喜欢向他敞开心扉。当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家里出了重大变故时,他默默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以学生的名义寄到学生家中……
多年来,王老师牵头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成长;以“三兼费”的形式对学生给予生活补贴,减轻学生后顾之忧;把荣誉和科研经费科学公平的给予每一个参与项目的学生和老师,自己往往是义务奉献。由此形成了亲和融洽、互助拼搏的团队文化,不仅带动了团队每一个成员在动力和压力并存中迅速成长、成才、成功,这种教育模式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强了其就业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种新的典范。
王时绘的人生格言是:从教不悔,育人不止,诚心加爱心;与人为善,求同存异,身正加行正。敬业与乐业的趋同,让教育事业成为了终身的伴侣,扎根教育事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人的人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上一条:笔耕不辍,乐于奉献——第八届“十佳师德标兵”文学院石锓事迹材料

下一条:学高育英才 身正铸师魂——2014年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李兆华

关闭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行政楼621室

邮编:430062 邮箱:hdxgh@hubu.edu.cn   电话:027-88664029  CopyRight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