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以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我的学生
何新文教授,现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校“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全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会副会长。
何新文在长达30年的教师生涯中,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之情,认真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他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辛勤耕耘,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也树立起了一种优秀的师德风范。
一、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三十年如一日
在何新文的心目中,教师始终是他最喜欢、最适合的职业。自1982年在华中师大硕士毕业以后回母校任教至今,他先后承担了从全日制本专科、夜大学,咸宁、恩施地区的高师函授,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讲授过《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目录学通论》、《先唐散文史》、《先唐文学史料学》、《先唐文学与文化》、《辞赋研究》等课程;指导过30多名硕士、博士生,还有学业优秀生、楚才学院学生、在职硕士生等。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但何新文三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始终以无比忠诚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领导、同行和广大学生的好评。从而也成为我校较早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的中青年教师,并获得过学校首届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
虽然从九十年代初起,先后在学校教务处、研究生处等职能部门兼任管理工作达15年之久,但他坚持教学的初衷不改,仍然践行着不离三尺讲台、一盏明灯的诺言。
2006年7月,是何新文从兼任职能部门负责人正式回到专职教师岗位的转折点,也是他身体发生较大变故的时期。此后一年时间里,何老师先后在武汉、上海等地5家医院住过6次院,作过两次手术,体重由以前的64公斤消瘦到53公斤,并伴有低血压、贫血、多次晕厥等症状,身体严重虚弱。但何新文却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精神,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职责:为学术著作的按期交稿而一再推迟手术,住院时带着教材和书本到病床上备课,休病假时在家坚持制作下学期为本科生授课的课件,到学校为研究生上课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2007年下半年,因为教学需要,何新文又承担了《中国文学史》(一)课程的本科授课任务。当时,何新文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平时见到他,瘦削的脸上挂满疲敝,一眼就看出他还是一个病人。但何新文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一个老师都要以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他的学生!”于是,每次上课,他总是充分准备,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课堂上,将充沛的情感融入课程内容的讲述中。在期末的教学质量考核中,同学们对何老师给出了全文学院第二高分的“优秀”评价。
重新回到专职教师岗位的何老师,正是这样,以深挚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他钟爱的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认真备课,用心讲课,以情感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念,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好评。在近几年的本科教学质量测评中,连续4年被评价为“优秀”。
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是何教授的主要风格,同时,他还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开展教学改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何教授积累了很多体会和经验。他勤于著述,已在人民、中国社科、上海古籍等著名出版社出版6部学术著作,发表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并获得过省优秀社科成果一项2等、两项3等的奖励。
有了如此的学识和眼界,他的课堂就显得别有洞天了。他给研究生上课强调学术的规范,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同时,又善于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巧妙的将严肃、古板的知识讲解得非常生动,富有活力。因此,听他讲课就是学术的享受。一些不起眼的知识经他娓娓道来,总是变得别有生趣。而在学生看来极为简单的问题,他总能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从中发掘、衍生出诸多的新问题。 许多研究生评价说:“何老师上课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感觉他谈出的学术见地具有独特的观照方式和独有的话语逻辑,并且学术视野开阔,学术信息密集,每堂课下来,总是收获颇丰”。
在课外,何新文会批阅学生所作的全部课外作业;也会挤时间热情参与诸如学生举办的“人文风采大赛”、学术报告等活动,并多次在校内外举行学术报告会。这样,学生扩大了学习空间,得到了获取教学资源的广阔平台。如某高校网页关于何新文所做“儒道互补话人生”学术报告的报道点击已超过10万人次,由此亦可见其影响。
二、恰似清流惠风:具有“君子”风慨
师德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但前提是,老师本人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在生活中,何新文教授是一位温文儒雅的学者,沉潜专注、孜孜不倦、以求知问学为人生目标、以读书写作为至上快乐,但他有自己的个性品格,不趋俗、不媚俗,颇有君子之风。“学问、人品”,“道德、文章”的统一,是何新文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他以此律己,也以此要求他的学生。
在课堂上,何新文满腔热情、一身正气,既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弘扬古代儒家“君子仁人”风范之时,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故而听过其授课的学生也说何老师本身就有“君子风慨”。他还常常跟同事说:“作为教书育人者,应该是一个人格健全者,应该引导学生向光明、高尚的一面去,而不是将生活中或性格上的阴暗面、丑陋面放大、强化。”这便是他作为一名学者、一名教师的社会责任、历史担当的鲜明体现。
何新文的君子之风,也表现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上。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都有同样的感觉:何老师平易近人,和何老师相处,总是如沐春风。学生们说:“何老师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我们交谈的,就是一位幽默风趣的智者、循循善诱的学者、和蔼可亲的父亲。”学生们在湖大学习的时间要么是三年要么是四年,岁月的流逝,何老师迎来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面,每一届学生从未见何老师发过脾气,每次见到他总是一幅平和、温暖的表情。
熟悉何新文教授的学生和老师,无不为他周身焕发出来的对事业的热爱与不懈追求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折服。因家住在校外,但他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来学校,他早来晚走,驰骋在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的原野,乐此不疲。每每去办公室找他,总是看到或在上课,或在和同学们讨论学业,或自个儿伏案读书、写作或是批改学生的论文作业。文学院的许多同事和学生,都笑称何老师为“院士”,但更多的是劝他保重身体。同时,何新文也总是尽最大努力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术体会与年轻的同事们交流共享。他的事迹和情怀,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去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教学氛围。
三、丹心化育桃李:严师与慈父的关爱
何新文教授“直而温、宽而栗”、诲人不倦的德者风范,既让学生如沫春风,有时也让学生敬畏不安。因为在学生心目中,他既是严师,也是慈父,无论哪种角色,都诠释着一个字——爱。
在学业上,何教授以极为负责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学风要求学生,无论是指导本科生学年、毕业论文,还是硕士、博士生学位论文,乃至于在职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本科自考生毕业论文,都是如此。他可以用整整3天40多个小时的时间,关起门来阅读、批改一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并写下几页的修改提纲,用半个工作日的时间反馈意见。他当然也会将他认为不合格的文章,退回学生一次次地修改或者重新写作。翻开每一本何教授珍藏的学生论文,上面都会留有他认真修改、批阅的评语。如一本九八级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初稿,31页的稿子,每一页都有何老师的批语,少则上十个字,多则几十个字,而且有铅笔、蓝笔、红笔不同颜色的批语,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何新文认为,一个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或许有高低。但做我的学生,一定要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学风与学术规范,形成好的习惯,不为浮夸无根之文,不立主观臆测之语。可想而知,在如此严格的学术训练下,学生的成长进步也是明显的。多少年以后,当许多学生回忆起各自毕业论文往事的时候,都会无限感慨激,动情不已。
在生活上,何新文要求于人者甚少,却对学生很多的关怀。虽然他先后指导了3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但他不是所谓的“老板”,从不要学生为他自己的私事出力。相反,他体谅着每一位学生的难处,并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在他指导的那么多研究生中,即使低年级的学生随便问及以前的师兄师姐,他都很清楚每个人的近况。甚至是他带过的很多本科生的情况他也颇为知晓。他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不仅是学生找他,更感人的是他经常主动给予学生的帮助。97级有个硕士生,说何老师给了他“这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孩子以无比温暖的父爱”,还在他十多年后出版的博士论文的《后记》中再三致意,提及其读硕期间,何新文拿钱让他买了一部《史记》,虽然已经翻阅破旧,但却是他最宝贵的珍藏;每当学生临近毕业,由于找工作的艰辛,何老师总是尽力联系,并且经常给学生发短信或打电话,关切之情,难以言传;研究生毕业时分,何老师还会以茶话会等不同方式欢送学生,给学生以今后人生、工作的良好建议和衷心祝福。所以,受教何老师的学生中,总相互传诵着他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感人故事。
“一片丹心育桃李”,何教授所关爱青年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无疑证明他是成功的,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有这么多爱戴他的学生。每一位和他接触过的学生都为来自他心灵的柔风细雨而感动、自豪,为他“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诲而称赞;每一位与他共事过的同事,都为他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坚实的工作韧劲而钦佩不已。就在这样一片神圣的教育田地里,他已默默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将自己的青春和岁月无私地献给了这片热土而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