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作者 办刊育人
朱建堂同志在编辑服务工作中树立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甘于奉献,每年初审稿件达300篇之多共约280万字左右,年发稿40篇以上,文字达40万字之多。分管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管理等多个方向,联系学校马克思、政法、商、哲等四个学院,来稿量之大、作者数量之多为编辑部之最,因为狠抓了骨干尤其是年轻高学历作者队伍的培养,所以编发了一批较好的和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文章,相当数量的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学报文摘、新华文摘转载,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章”一、二、三等奖数量达26项之多(为学报编辑之冠)。策划并主持的《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专栏于2006和2010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奖。2010年个人获湖北省首届“编辑成就”奖。和其他编辑共同努力,学报连续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和全国“百强学报”(排名第一),并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至今,学报自被评为省优秀期刊后,历次评比均被评为全国“百强学报”、“中国期刊方阵”期刊。2012年学报哲社版被评为第二届湖北省政府提名奖。
作为双肩挑人员主持学报党务工作,积极履行基层党务工者的职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创先争优这个活动中心,以规范学报党支部建设,增强支部活力和提高党的组织活动实效为主题,落实组织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为学报中心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2011年度由于在党务工作中业绩突出因而在学校中层干部的考核中被评为优等。
一、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注重“服务作者,办刊育人”
学报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同时,它还是培养青年作者科研能力的园地,因此,编辑的职业道德应该体现在“服务作者,办刊育人”的过程当中,体现在对不同层次作者尽心尽力的帮助中。
对于那些承担各种课题、有学术影响的作者,朱建堂经常向他们了解学术进展、科研动态,主动约一些能代表该领域研究前沿的高质量稿件,或整组整栏地发表项目、课题的结题论文。使这些一线作者更了解学报、关心学报,认识到学报是作者的学报,帮助作者树立“以学报兴为荣、以学报衰为耻”的学术荣辱观,使作者认识到仅靠编辑等稿、关门办刊是办不好学报的,学报需要广大作者的支持。对于那些初次投稿的年轻作者(包括研究生),尤其是校内作者,要了解他们,满腔热情地给予帮助。对于他们不成熟的稿件不能退稿了事,如果他们的处女作被打入冷宫,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挫伤,从而失去自信。编辑最好与他们面谈,心平气和地指出文章的不足,并从选题、结构、论证、文字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供作者参考、修改。编辑不息息相关。学报编辑要十分注意树立好编辑这一行业的职业形象,即正直、无私、恪守职业道德,努力为每位作者做好“嫁衣”。
二、在“服务作者、办刊育人”的过程中树立编辑的职业道德
质量是刊物的生命,朱建堂致力于提高学报的质量,在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三个方面努力,并恪守的职业道德,朱建堂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注重办刊质量。一是学报是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重要阵地。紧跟时代,为社会现实服务,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是编辑政治素质的体现。在组稿过程中,朱建堂注重选择关于国家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反映改革开放声音的稿件。如,当前有关“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中部崛起”等专题研究的稿件,社会反响较好,转载率也比较高,编辑应集中精力组织这方面的稿件。对于每篇来稿,要把的第一关就是政治关。这是学报编辑职业道德的第一个要点———政治责任感;二是稿件的学术质量决定刊物的学术水平。朱建堂经常向有关方面了解学术前沿,了解学术会议的情况,争取把优秀的课题论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约回来。因此每年都要出席有关的学术年会,如全国价值哲学年会,并在特色栏目——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上下功夫,强化特色,使学报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三是编辑是一项非常辛苦而寂寞的工作。稿子得到了人们的喝采,那是作者的功劳;出了问题,责任就是编辑的。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安心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没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精神,也是做不好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是一项必须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这就是编辑职业道德的第三个要点———工作责任感。对朱建堂而言,他的工作责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纠正稿子在文法上的不妥之处;二是编辑是稿子刊发的最后一道防线,所有不妥的问题,都在这道程序上得以解决。从而折射出作者和读者对编辑的期望。编校工作必须精益求精。对待每一篇来稿都精益求精,不仅是一种应该倡导的精神,而且成为了朱建堂作为学报普通编辑的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