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朝晖,女,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以指导学生人生发展为己任,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根本,走近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就是杜朝晖教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基本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应该具备四个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杜朝晖用她的实际行动生动演绎了“四有”好教师的形象。
一、专业初创、筚路蓝缕
2013年文学院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作为文学院古籍所副所长的杜朝晖教授出任了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兼首任专业负责人。她会同编辑出版系教师,半年内走访了京沪粤7所高校的相关专业,根据编辑出版专业应用型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学业导师制、校外专业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专任教师、业内专家、研究生助教、本科生立体教学互动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业有指导,专业有归属,交流有回应。
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除实践课程及专业实习外,杜朝晖提议开展了诸如选题策划比赛、图书制作比赛等多项赛事,以赛带练,并自掏腰包设奖鼓励学生。经过几年的建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认可度高,发展势头良好,自2014年招生至今四届共170人,仅有一名学生转专业,转出率不到1%。
杜朝晖教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对教学工作有深入的认识与思考,主持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基于实践能力的文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报告及教学论文多篇。鉴于杜朝晖带领的教学团队所做出的成绩,2017年3月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了“朝晖团队建功立业标兵岗”,2018年4月获批湖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项目。
二、宽严相济、真情奉献
为了办好专业,杜朝晖教授勇于担当、尽职尽责,亲自担任编辑出版学首届本科班主任。学生在阳逻校区期间,她就带领本专业教师数次前往阳逻与学生亲切交流,答疑解惑。回到本部只要不出差,她就会准时出席每周日晚6:30点的学生班会,在班会内容的设计上,她建议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资讯收集与分析”,分小组每周收集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等信息,播报、分析及深度点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及政治政策水平。这一做法也被编辑出版学后续年级所承继。
杜朝晖教授还设计了学业导师制,主要针对本科生对专业性质认识不足、对未来职业认识不清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设计大学四年学业的中长期规划,大至双学位专业选择、单项技能学习选择,小至平时看什么书,哪些课程必须更加认真地学习、选修课程的申请等均给与具体指导。与其它专业的导师稍有不同的是:编辑出版学导师工作并无报酬。
杜朝晖认为,一个教师的使命,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在青年学生的人生成长中,帮助他们树立理想抱负、学会独立思考、匡正偏激轻率、克服肤浅盲从。为此,她常与学生推心置腹地长时间交谈,学生们也深受教益。2014级学生杜堃在毕业论文后记里写道:“四年期间,杜老师都担任着我们的班主任,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
在学生的眼中,杜朝晖教授既是严肃的学业导师,又是严苛的班主任,但也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她不以无原则的宽厚取悦学生,也不以学生的轻慢而远离学生,而是用学识去影响学生,用真情去感召学生,这正是以学识彰显信念,以仁爱注入情操的优秀教师的品质。
三、科研为本、勇攀高峰
杜朝晖教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科学研究成果突出。著作《敦煌文献名物研究》荣获第一届湖北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第九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著作《长江流域的官话与方言》荣获武汉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科研项目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项)等。
作为古籍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专业负责人,近十年来,她参与带领团队成员合作整理、研究、出版《清人经史遗珠丛编》十三种、《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文字典》(1000万字)、《汉语成语大词典》(修订本)(100万字)、《长江文化大系·语言文化》(150万字)、《中国水利史典·长江卷》(一)(200万字),科研团队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杜朝晖教授用她做教学、做专业、做学问的全身心投入,诠释了一名“好教师”的责任担当、高尚情操和职业理想,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了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可亲可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