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风采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何玉池:一门课 一粒种 一颗心——来自20年的守望

20年有多长?可以是7300多个日日夜夜,可以是10512000分钟,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青春韶华。

出生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她,沿着一位又一位老师燃灯照亮的路,一步步走到了大学讲台。成为一名点灯的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20年情怀,20年风雨,20年守望。她怀揣报国梦、育人梦、种子梦,精心打磨一门课程,潜心选育一粒好种,矢志坚守一颗初心,手握妙笔书写奋斗人生,描画学生成长,镌刻种业华章。

她,就是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玉池。

https://news.hubu.edu.cn/__local/A/FD/8A/219BEF339C11FBB0CC6299B197D_2AC09A81_4FC3C.jpg

专注一门课:学生心中的“何妈”

精雕细琢一门好课。2003年博士毕业初登讲台,何玉池接手的课程便是《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你能讲明白吗?”得知何玉池教的第一门课便是专业核心课,她的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孙蒙祥教授脱口而出。为了把这门课钻透、磨精、讲好,她整整花了20多年的时间。除了泡在老教师的课堂里听课学习,她还找来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读、做笔记,摸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点、线、面、网的构建,逐渐形成有机衔接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主编出版《细胞生物学》系列教材,为学生绘就课程导航地图。她擅长运用灵动创新的教学方法,钥匙、纽扣、水杯以及各种水果等物件都可以幻化为奇妙的教学用具;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学习,通过拓展阅读文献,结合课本知识,完成开放式作业;她上课激情饱满、互动热烈,小小的个子仿佛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何老师的课堂上很少有低头族”,大二学生罗正锋说。曾经有一位男同学,上完《细胞生物学》课后,在本子上列了60多个问题去找何玉池,她花了两个多小时逐一解答每个问题,直到学生满意为止。20年来,她坚持每年更新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唯一不变的是对讲台的热爱。

言传身教潜心教改。2013开始,何玉池参与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建设。10多年来,她和实验中心一起成长,尽全力一步一步让它变得更好。国家实验中心同时担负着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重任,五年来参与辅导的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00多项。她坚持用打磨课程的标准带领学生备赛,从操作流程到汇报文件,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打磨。学生们戏称她是参赛的“定心丸”,她则笑称自己是获奖的“玉”言家。因为她坚信,把备赛的过程做好做足,美好的结果就一定在路上。她针对地方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短板,对接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在育人理念、培养举措、学科融合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打通创新培养链上课程融通、项目驱动及实践转化三个模块,主持的“基础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荣获202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个人先后获评湖北大学教学名师、“湖北十佳师德标兵、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躬身田野播撒信念。何玉池从事多倍体水稻育种研究20多年,在水稻育种领域坚持原始创新,敢啃硬骨头,也善于借实验教学的机会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和爱国教育。“我们的课堂,不光在教室和实验室,也在田间和地头,做科研要从学插秧开始。”这是何玉池自己的信条,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以身作则的行动。暑假和寒假正是水稻研究的黄金期,也是带领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她戴上草帽、穿上套靴,带上学生一起下田,从插秧教起。“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在她的带领下,一群群不同年级的男生女生,播种插秧,秋收劳作,亲近泥土,收获成长,成为学院一道特别的风景,也成为许多“城里娃”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也教会他们坚守信念,热爱劳动,踔厉奋发。

亦师亦友甘当“何妈”。“何妈,一日为师,终身为‘母’。”——在何玉池办公室的玻璃门上,学生的祝福便签俏皮可爱。从30岁开始,“何妈”这个称呼伴随她已20年。如今这习以为常的称呼,最初却让她“很生气”,“那时我才30出头,听到20岁的学生在背后这样叫,我照了好久的镜子,自己有那么老么!”2004年,何玉池第一次当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不同,她发现班主任工作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为尽快熟悉班级40余名学生,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学生的姓名、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作为与学生相处的“敲门砖”。她坚持每周到学生宿舍走访,与学生随时保持在线交流,和学生一起跑校园马拉松、开茶话会,关注他们的学业、职业、事业甚至成家立业。学生们信任她、依赖她,“何妈”的称呼在一届又一届学生中不胫而走。博士生李鑫是学校“十年树人”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的学生,她说:“班主任何妈是我们心目中的小太阳,照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没有她的一路指引与鼓励,就没有今天成长起来的我。”20年里,何玉池先后获评湖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和2022年“湖北十佳师德标兵”。

https://news.hubu.edu.cn/__local/8/23/3F/5AC35B580AAEE9CC07AE7EB3733_0C44EEFE_36F12.jpg

培育一粒种:下田插秧的教授

培育良种守护粮仓。何玉池2003年进入湖北大学多倍体水稻育种团队,从此和水稻研究结下不解之缘。水稻育种试验常常在酷暑季节开展,“追着太阳下田插秧育种”是她工作的常态。年复一年,她不顾炎热,奔走在潮湿又闷热的稻田里,像个庄稼人一样踩着泥泞插秧。浸种、催芽、播种、移栽、管理、杂交、选种、收割、脱粒……周而复始的育种工作枯燥而又艰辛,磨平了她最初的好奇,却坚定了“培育一颗良种”的信念。2022年8月,武汉遭遇罕见持续高温,40度的烈日下,她带着研究生到田间开展水稻耐高温伏旱种质资源的筛选,为后期耐高温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何玉池说,“我来自农村,考大学时所有志愿填报的都是农学和园艺专业”,从对大自然的热爱,到聚焦种业创新,解决产业难题,守护粮食安全,是她不变的追求。

科技攻关凝结硕果。一个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但育种成功并能推向市场的品种非常少。择一事、终一生,这辈子选好了人生目标就全力以赴。正是这份在田野里多年的坚守,她和团队收获累累硕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项,国家审定品种1项,省级审定品种2项;主持湖北省科技厅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及绿色利用团队,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及武汉市黄鹤英才科技创新人才称号。她在水稻增产和减损降耗两端发力,开辟水稻减损降耗研究新方向,获得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创新平台支持。

科教融合悉心育人。何玉池坚持围绕“四个面向”科技创新方向,走出一条学研相济的科研育人之路。她先后培养硕士生近30人、博士生6人、博士后2人。近年来进入她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本科生超过50人,有2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深造。她带领学生持续关注水稻育种核心技术,经过和3位硕士、1位博士十多年的接力奋斗,终于寻找到影响水稻种子大小调控模块的功能及机理,解析水稻粒重的密码。她与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2021年成立校级研究生工作站,2022年获批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及中国科协支持建设的湖北武湖水稻科技小院,2024年武湖水稻科技小院再次得到中国科协农技协的支持,全力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新高地。2024年武汉市种博会首次设置青年大学生创新项目展台,湖北大学青年学生带着他们的iGEM竞赛项目、湖北武湖水稻科技小院研发的米世界优质大米、芳香植物产品等参展得到了多方关注,省市主要领导前往展台指导,鼓励大学生坚持创新,为种业安全贡献智慧。

https://news.hubu.edu.cn/__local/0/BF/16/8D3D9393FE2042CF5B1A5350B02_C373EA7F_3E9F1.jpg

坚守一颗心:女性成长的“她”榜样

“她”样典范树立标杆。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女性,何玉池深知是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期待像张桂梅老师一样,为更多女孩铺就宽广的发展之路。她创建帮扶女生成才的“凤凰成长”计划,资助所带班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女生完成学业。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她积极通过湖北省“三区”人才、湖北省科技特派员、湖北省院士专家行等项目深入农村一线,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巾帼力量。她2020年获评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2021年成功当选湖北省妇女人才促进会理事,2023年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为女生成长树立榜样。

“她”样关爱守护成长。面对学业、生活有困难的女大学生,何玉池总会多一份关心和爱护。2004级化学生物学基地班学生小张,刚入学时因家庭困难而自卑,何玉池鼓励她发挥自己的优势,指导她申请奖助学金。小张在校期间一直名列前茅,15年过去,如今已经成长为天津凯莱英医药集团董事会成员,清华大学在读工商管理硕士。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何玉池从湖北省妇联得知2021级生物信息专业本科生小刘是各级妇联重点帮扶对象,她回校后第一时间找小刘了解学习及生活中的需求,帮她推荐实习岗位,全程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很多女生都说,是何老师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变得自信,我也想成为像何老师一样乐观豁达、积极有为的新时代女性。

“她”样智慧引领跨越。女性研究生的求学之路往往比男生更为辛苦,除了学业的压力还有家庭的牵挂。何玉池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她们结成紧密的共同体,助力她们跨越成长。2017级博士生甘露,读博期间只能把年幼的孩子托给天门老家的父母照看,何玉池支持她将孩子接到身边上学,时时关心孩子的成长,帮助解除后顾之忧,让甘露得以全心投身科研。甘露最终成功解析多倍体水稻高蛋白的积累机理,毕业后顺利入职一所省属高校任教。张亚春的硕士和博士导师均是何玉池,7年里何玉池一路指引、不断鼓励,春节期间还在为其修改论文,如今张亚春已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Plant Journal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论文6篇,获批专利2项,成长为富有潜力的青年科研后备人才。女研究生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何老师给予了她们足够的支持和足以温暖一生的爱。

冬至春归育良种,稻花香里逐梦人。未来路上,何玉池愿做一名无惧风雨,和学生并肩前行的追梦人,正如她的名字“玉”一样,温润朴实,惠泽他人。